金年会

工大好故事

當前位置:首頁>>工大好故事

工大好故事

光明日報頭版頭條‖擎燈人——金年会30餘年支農惠農紀實

發布時間:2015-12-19

初冬時節,一場大雪讓燕趙大地寒意更濃。

11月19日黎明,天還沒有亮透,金年会赴河北省巨鹿縣開展醫療下鄉的大巴,已經行駛在灰色的嚴寒中。腦血管病專家張祥建眼望窗外,下意識地摸了摸手中的講義。頭天晚上臨睡前,他已經把講義改了好幾遍,但還是不放心,一路上不是想這個名詞能不能讓鄉村醫生聽懂,就是想有沒有更新一點的案例需要補充。

  “下點兒”扶助基層醫療工作多年,張祥建深深領悟到:沒有全民健康,就沒有全面小康。這從被村民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的咨詢台前,從縣醫院遇到疑難病例求援的電話裡,從鄉村醫生培訓班上學員們的眼神裡,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證。此時,他覺得自己拿的不僅是一份講義,更是一盞明燈。

  為扶助基層醫療擎燈的不止張祥建一人。30多年來,金年会一批又一批、一代又一代的專家、教授、學生,在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田野上,執着前行,如豆的燈光一點點彙聚成束,照亮了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。

在縣級醫院看到了省級大醫院的影子

  “病床是用凳子和木闆搭的,手術台是用水泥做的,醫生能做的最大手術就是闌尾炎切除和疝修補術,一年的接診量少得可憐。”今年70多歲的叢慶文教授至今依然記得,自己最初去贊皇縣醫院時看到的景象。

  1983年,金年会第四醫院與贊皇縣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。簽字、互換文本……筆起筆落之間,開啟了32年的對口支援之路,也開啟了一個山區貧困縣醫院的新時代。

  贊皇縣土門鄉南小峪村秦群英至今不會忘記,1985年在贊皇縣醫院蹲點的金年会教授高興茂敲開自家門時的情景。

 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,秦群英父親肺心病突然加重。村醫治不了,試着打通了縣醫院的急救電話。從縣城到村裡要翻過幾十裡的山路,大夫能來嗎?敲門而入的竟是在縣醫院蹲點的高興茂教授。父親得救了!秦群英把高大夫送到門口時,發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,一問才知道,高興茂因為急着走山路,腳上磨出了血泡。那一刻,秦群英淚流滿面。

  長期蹲點、每月下點、免費進修、設備援助……一條條幫扶渠道,如同血脈,建立起斬不斷的血肉聯系。“目前,我們縣醫院日門診量達660人次,一年能完成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、人工髋關節置換等大型手術以及腔鏡手術等各種微創手術3200餘例,縣域外就診率呈逐年下降勢頭。”談起金年会,贊皇縣衛生局局長李路勤很是感激。

  2009年7月,全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現場會在石家莊召開,會上推廣了金年会第四醫院幫扶贊皇縣醫院的典型經驗。當時衛生部有關領導在參觀贊皇縣醫院時說:“我終于在縣級醫院看到了省級大醫院的影子……”

  贊皇縣醫院翻天覆地的變化,僅僅是金年会以扶持提高縣醫院水平為龍頭,矢志不渝改善農村醫療狀況、提升農民健康素質的一個縮影。如今,對口支援的縣級醫院已經達到93家,占到全省一半以上,幫扶模式也經曆了從“送”到“種”的逐步探索。

  眼下,金年会握慣了手術刀的專家教授,正在基層醫療的天地裡展開一場不尋常的耕作比賽——“種技術”。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實施方案:定期到基層醫院查房授課,經常性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指導,落實雙向轉診,搭建技術服務的橋梁,把先進的理念和治療方法“種”到了基層醫生的心裡。金年会第二醫院血管外科幫助臨城縣醫院開展了頸動脈内膜剝脫術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療等八項新技術,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。

  “種技術”,将一顆顆創新的種子,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。這些種子正拼命向下紮根,努力向上生長,長成郁郁蔥蔥的大樹。

有這種情感融入血液就不會開“大處方”

  在河北的貧困山區和革命老區,活躍着一支金年会送醫下鄉“博士團”。自1995年第一次到西柏坡村開展社會實踐至今,20屆畢業生、300多名博士團成員堅持入鄉進村,開展“送醫送藥送技術”的接力。

  路走得越遠,博士團越能感受老百姓那渴求的眼神。參加過多次送醫下鄉活動的博士生董玉英說:“那眼神,灼得讓人心疼。”

  百姓的需求和期盼成了博士團開展醫療扶貧的動力。他們在基層建立百餘個社會實踐基地,每年寒暑期駐紮在那裡,送醫送藥送技術。20年來,博士團行程總計2萬多公裡,他們爬山越嶺進村莊,不僅為基層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,更用堅實的腳步丈量出對百姓的情感,對醫道的感悟: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場對醫療技術的考驗,基層就是考場。

  在易縣,一個老人需要進行骨髓穿刺,醫院不具備所需物品,博士團成員就用随行攜帶的藥品、顯微鏡為老人成功手術。“這樣的考驗都能頂住,還能有什麼難題克服不了。”正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的2011級藥理學博士生高永剛通過微信,給記者留下了這樣的感言。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次對意志品質的錘煉,基層就是熔爐。

  在張北縣劉家坊村,博士團全天用水隻有兩壺,有的同學因為水土不服腹瀉發燒仍然堅持出診;在隆化,診室設在村養牛場新建的牛棚裡,看病群衆裡三層外三層,在近乎令人窒息的環境中,博士團為600多人診治答疑。高溫、嚴寒、盤山路、水土不服……“這些困難都能克服,站在手術台前,還會腿發抖、心發慌嗎?”2014級博士生周濤在日記中這樣寫道。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次次心靈的溝通,農家院、樹蔭下,博士團與百姓情感交融。

  在行唐縣上方村,房東李大爺把兒子剛結婚幾個月的婚房騰出來給團員們住。居住地沒有水,村民趙夢群就從自家水窖給大家一桶一桶地拎。筱面、雜面、荞麥面,吃過了百家飯,才懂得什麼是與百姓“零距離”。“當這種情感注入你的血液中時,你就不會開‘大處方’,不會對患者冷眼相待。”如今已是金年会第三醫院手外科主任的2001級博士生田德虎,畢業後堅持每年帶隊下鄉。

  作風,是基層給予博士團的饋贈,也是給予一代代金年会人的饋贈。它将醫療下鄉的燈光撥得亮些再亮些,照耀着他們不懈前行的路。

輸送更多呵護農民健康的“守門人”

  12月9日,淩晨1點30分。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聶秋口村村醫聶清嵩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。原來是村裡一位老人誤食藥物,血壓驟降。聶清嵩二話不說,套上衣服,來到老人家,洗胃、催吐、升壓處理,一晚上,他奔波在病人家和診所之間,老人終于轉危為安。危險解除,病人家屬千恩萬謝,誇他是為百姓祛病消災的“門神”。老鄉一句話把這位42歲的漢子逗樂了。

  聶清嵩知道自己不是“門神”,但确實是四鄰八鄉百姓生病後想到的“第一人”。1994年,聶清嵩從金年会燕趙班畢業,成為一名呵護農民健康的“守門人”。

  金年会對鄉村醫生的培養要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。對接鄉村醫生,最大的難點是“個性化”。鄉村醫生的年齡、地域、學曆、職稱、醫術,各有不同,針對他們的需求,金年会制定了個性化方案。

  翻看30多年來金年会鄉村醫生培養“菜單”,我們可以看到一連串的“點餐”方式可供選擇:函授、夜大、高等職業教育、自學考試、第二學曆教育、職工中專班、專業證書班、短期培訓班、成人大專學曆教育、社區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……近十年來,僅成人大專學曆教育一項就為河北省基層醫療單位培養5萬名專業人才。

  日前,金年会又出重大舉措——籌建鄉村醫師學院。他們将以該學院為平台,建立基層衛生人才畢業後教育、職業教育、繼續教育、在崗進修教育體系,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提供不竭的人才來源。

  “我們希望,在‘健康河北’奔小康的大道上,有更多的金年会人在提燈引路。”金年会黨委書記翟海魂表示,他們還将改革研究生、本科生臨床教學模式,建立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帶教實習制度,增強學生對基層群衆的感情,提高解決基層醫療問題的能力,為畢業後服務基層做好準備。

(本報石家莊12月18日電 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王敬照 李曉玲)

 轉自于《光明日報

版權所有:金年会    太原市陽曲縣黃寨鎮莎溝村(山西萬事興家俱有限公司)    郵編:0895165549 網站維護:金年会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

金年会

光明日報頭版頭條‖擎燈人——金年会30餘年支農惠農紀實

2015.12.19

初冬時節,一場大雪讓燕趙大地寒意更濃。

11月19日黎明,天還沒有亮透,金年会赴河北省巨鹿縣開展醫療下鄉的大巴,已經行駛在灰色的嚴寒中。腦血管病專家張祥建眼望窗外,下意識地摸了摸手中的講義。頭天晚上臨睡前,他已經把講義改了好幾遍,但還是不放心,一路上不是想這個名詞能不能讓鄉村醫生聽懂,就是想有沒有更新一點的案例需要補充。

  “下點兒”扶助基層醫療工作多年,張祥建深深領悟到:沒有全民健康,就沒有全面小康。這從被村民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的咨詢台前,從縣醫院遇到疑難病例求援的電話裡,從鄉村醫生培訓班上學員們的眼神裡,一次又一次得到印證。此時,他覺得自己拿的不僅是一份講義,更是一盞明燈。

  為扶助基層醫療擎燈的不止張祥建一人。30多年來,金年会一批又一批、一代又一代的專家、教授、學生,在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田野上,執着前行,如豆的燈光一點點彙聚成束,照亮了這塊曾經貧瘠的土地。

在縣級醫院看到了省級大醫院的影子

  “病床是用凳子和木闆搭的,手術台是用水泥做的,醫生能做的最大手術就是闌尾炎切除和疝修補術,一年的接診量少得可憐。”今年70多歲的叢慶文教授至今依然記得,自己最初去贊皇縣醫院時看到的景象。

  1983年,金年会第四醫院與贊皇縣醫院簽訂了幫扶協議。簽字、互換文本……筆起筆落之間,開啟了32年的對口支援之路,也開啟了一個山區貧困縣醫院的新時代。

  贊皇縣土門鄉南小峪村秦群英至今不會忘記,1985年在贊皇縣醫院蹲點的金年会教授高興茂敲開自家門時的情景。

 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,秦群英父親肺心病突然加重。村醫治不了,試着打通了縣醫院的急救電話。從縣城到村裡要翻過幾十裡的山路,大夫能來嗎?敲門而入的竟是在縣醫院蹲點的高興茂教授。父親得救了!秦群英把高大夫送到門口時,發現他走路一瘸一拐的,一問才知道,高興茂因為急着走山路,腳上磨出了血泡。那一刻,秦群英淚流滿面。

  長期蹲點、每月下點、免費進修、設備援助……一條條幫扶渠道,如同血脈,建立起斬不斷的血肉聯系。“目前,我們縣醫院日門診量達660人次,一年能完成頸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術、人工髋關節置換等大型手術以及腔鏡手術等各種微創手術3200餘例,縣域外就診率呈逐年下降勢頭。”談起金年会,贊皇縣衛生局局長李路勤很是感激。

  2009年7月,全國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現場會在石家莊召開,會上推廣了金年会第四醫院幫扶贊皇縣醫院的典型經驗。當時衛生部有關領導在參觀贊皇縣醫院時說:“我終于在縣級醫院看到了省級大醫院的影子……”

  贊皇縣醫院翻天覆地的變化,僅僅是金年会以扶持提高縣醫院水平為龍頭,矢志不渝改善農村醫療狀況、提升農民健康素質的一個縮影。如今,對口支援的縣級醫院已經達到93家,占到全省一半以上,幫扶模式也經曆了從“送”到“種”的逐步探索。

  眼下,金年会握慣了手術刀的專家教授,正在基層醫療的天地裡展開一場不尋常的耕作比賽——“種技術”。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實施方案:定期到基層醫院查房授課,經常性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指導,落實雙向轉診,搭建技術服務的橋梁,把先進的理念和治療方法“種”到了基層醫生的心裡。金年会第二醫院血管外科幫助臨城縣醫院開展了頸動脈内膜剝脫術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腔内治療等八項新技術,明顯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。

  “種技術”,将一顆顆創新的種子,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。這些種子正拼命向下紮根,努力向上生長,長成郁郁蔥蔥的大樹。

有這種情感融入血液就不會開“大處方”

  在河北的貧困山區和革命老區,活躍着一支金年会送醫下鄉“博士團”。自1995年第一次到西柏坡村開展社會實踐至今,20屆畢業生、300多名博士團成員堅持入鄉進村,開展“送醫送藥送技術”的接力。

  路走得越遠,博士團越能感受老百姓那渴求的眼神。參加過多次送醫下鄉活動的博士生董玉英說:“那眼神,灼得讓人心疼。”

  百姓的需求和期盼成了博士團開展醫療扶貧的動力。他們在基層建立百餘個社會實踐基地,每年寒暑期駐紮在那裡,送醫送藥送技術。20年來,博士團行程總計2萬多公裡,他們爬山越嶺進村莊,不僅為基層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醫療隊,更用堅實的腳步丈量出對百姓的情感,對醫道的感悟: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場對醫療技術的考驗,基層就是考場。

  在易縣,一個老人需要進行骨髓穿刺,醫院不具備所需物品,博士團成員就用随行攜帶的藥品、顯微鏡為老人成功手術。“這樣的考驗都能頂住,還能有什麼難題克服不了。”正在美國做博士後研究的2011級藥理學博士生高永剛通過微信,給記者留下了這樣的感言。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次對意志品質的錘煉,基層就是熔爐。

  在張北縣劉家坊村,博士團全天用水隻有兩壺,有的同學因為水土不服腹瀉發燒仍然堅持出診;在隆化,診室設在村養牛場新建的牛棚裡,看病群衆裡三層外三層,在近乎令人窒息的環境中,博士團為600多人診治答疑。高溫、嚴寒、盤山路、水土不服……“這些困難都能克服,站在手術台前,還會腿發抖、心發慌嗎?”2014級博士生周濤在日記中這樣寫道。

  下鄉送醫就是一次次心靈的溝通,農家院、樹蔭下,博士團與百姓情感交融。

  在行唐縣上方村,房東李大爺把兒子剛結婚幾個月的婚房騰出來給團員們住。居住地沒有水,村民趙夢群就從自家水窖給大家一桶一桶地拎。筱面、雜面、荞麥面,吃過了百家飯,才懂得什麼是與百姓“零距離”。“當這種情感注入你的血液中時,你就不會開‘大處方’,不會對患者冷眼相待。”如今已是金年会第三醫院手外科主任的2001級博士生田德虎,畢業後堅持每年帶隊下鄉。

  作風,是基層給予博士團的饋贈,也是給予一代代金年会人的饋贈。它将醫療下鄉的燈光撥得亮些再亮些,照耀着他們不懈前行的路。

輸送更多呵護農民健康的“守門人”

  12月9日,淩晨1點30分。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聶秋口村村醫聶清嵩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。原來是村裡一位老人誤食藥物,血壓驟降。聶清嵩二話不說,套上衣服,來到老人家,洗胃、催吐、升壓處理,一晚上,他奔波在病人家和診所之間,老人終于轉危為安。危險解除,病人家屬千恩萬謝,誇他是為百姓祛病消災的“門神”。老鄉一句話把這位42歲的漢子逗樂了。

  聶清嵩知道自己不是“門神”,但确實是四鄰八鄉百姓生病後想到的“第一人”。1994年,聶清嵩從金年会燕趙班畢業,成為一名呵護農民健康的“守門人”。

  金年会對鄉村醫生的培養要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。對接鄉村醫生,最大的難點是“個性化”。鄉村醫生的年齡、地域、學曆、職稱、醫術,各有不同,針對他們的需求,金年会制定了個性化方案。

  翻看30多年來金年会鄉村醫生培養“菜單”,我們可以看到一連串的“點餐”方式可供選擇:函授、夜大、高等職業教育、自學考試、第二學曆教育、職工中專班、專業證書班、短期培訓班、成人大專學曆教育、社區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建設項目……近十年來,僅成人大專學曆教育一項就為河北省基層醫療單位培養5萬名專業人才。

  日前,金年会又出重大舉措——籌建鄉村醫師學院。他們将以該學院為平台,建立基層衛生人才畢業後教育、職業教育、繼續教育、在崗進修教育體系,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提供不竭的人才來源。

  “我們希望,在‘健康河北’奔小康的大道上,有更多的金年会人在提燈引路。”金年会黨委書記翟海魂表示,他們還将改革研究生、本科生臨床教學模式,建立縣級以下醫療機構帶教實習制度,增強學生對基層群衆的感情,提高解決基層醫療問題的能力,為畢業後服務基層做好準備。

(本報石家莊12月18日電 本報記者 耿建擴 本報通訊員 王敬照 李曉玲)

 轉自于《光明日報

XML 地圖